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还以其对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的统一而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这个称号无疑是公正的。不过,对于他的一生与统治也存在着许多争议意见,比如他追求声名和功绩,对民力的过度掠夺等,但我认为,最令人诟病之处在于他在选择继承人时所犯下的严重错误。
历史证明,开国皇帝往往以武力建立国家,然而其继承者却须以文治来维持统治,因为经过战争洗礼后,国家需要的是重新振兴、恢复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例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被追赠为武皇帝,而其继承者李世民则以文治而闻名,这才有了后世所称的盛唐之盛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为皇,继位的朱棣同样是一位具有卓越治理能力的明君。因此,很多后人深信,如果秦始皇将皇位传给其长子扶苏,也许后来的秦朝不会迅速灭亡。扶苏性情温和,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治国理念更为谨慎,或许不会走上激进之路。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没有“如果”的选择给秦始皇复辟的机会。在扶苏的继承问题上又产生了两个更深层的疑问:首先,秦始皇为何没有将扶苏立为太子?其次,扶苏手握军权的情况下,为何会选择自杀?我们不妨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关于秦始皇未立扶苏为太子的谜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迷恋长生不老之术,并坚定相信自己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感觉没有指定继承人的必要性。扶苏尊崇儒家思想,与秦始皇的法家治国理念存在明显对立,秦始皇治理国家时行事果断而霸道,始终认为法家的治国方略更能增强其统治能力。正因政见不合,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扶苏曾屡次致信秦始皇,反对其焚书坑儒之举,因而被惩罚贬往北方。然而,这一惩罚表面上看似为父子关系的破裂,实则秦始皇可能是有意为扶苏日后继承皇位铺路,期望他能够在蒙恬的军队中积累经验和威望,获得军士的支持。
不幸的是,未曾料到的是,秦始皇在云游途中突然去世,赵高与李斯密谋伪造遗诏,将扶苏的弟弟胡亥推上了皇位,并下令赐死扶苏。
展开全文
至于扶苏的死因,令人费解的是,他既没有怀疑父亲的死因,也没有核查遗诏的真实性,在沉重的悲痛和极大的心理压迫下,竟选择了自杀。依合理逻辑来看,扶苏掌握着蒙恬的精锐部队,绝不应轻言放弃和自杀。历史记载显示,扶苏并非胆怯之人,相反,他的性格坚毅,应该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
那么,扶苏为何会轻易选择自杀呢?实际上,后来的研究表明蒙恬与扶苏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可能有出卖扶苏的可能性。秦始皇将扶苏调入蒙恬的军中,亦有监视蒙恬的意图,如果扶苏有机会甚至可能试图取代蒙恬。即便秦始皇没有明确此意,蒙恬是否会因此生出此等想法?在皇位交接之际,所有文臣武将皆在观望并加以表态,企图选对支持的对象。因此,蒙恬对扶苏缺乏信心、不将其作为盟友,可能使扶苏感到孤立无援,故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也许有人会问,若蒙恬确实投附于胡亥,为何最终也以自杀结局呢?这其实不难理解,蒙恬身居高位且掌握重大军权,胡亥与赵高心存不安,最终决定处决他也就在情理之中。毕竟,胡亥连自己的兄弟也未曾放过,怎会对蒙恬这样一位重要大臣心存宽恕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