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是如何统计的?
抽象的数据和我们丰富的生活
又有着什么密切联系?
【答疑解惑】 为您作答!
本期整理了一些“住户调查”
相关的代表性问题
快来看看有没有解答
你心中的疑惑~
住户调查Q&A
Q
什么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除以常住人口数后得到的平均数。居民可支配收入,顾名思义,就是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这是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可支配收入概念制定的,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是转移性收入扣除转移性支出后得到的净值。
如果住户是上班族或者打工者,可支配收入大部分可能来源于工资、奖金、津补贴。如果是个体经营户,比如开个小卖铺,那么每天拿到手的营业额,扣除进货成本、房租水电等税费之后的净利润就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是种粮大户,那么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卖粮收入,当然还要扣掉相应的种子、化肥、雇工等生产成本、中间投入以及其他经营费用;同时,该住户领取到的各项政策性生产补贴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但是有一大笔银行存款或者有笔资金入股某公司,那么利息或红利就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来源;如果是离退休人员,那么离退休金就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来源;如果是低保户,最低生活保障金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来源。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来衡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为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衡量居民收入翻番、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等目标的实现程度,都需要真实准确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为计算一些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提供数据基础,为制定收入分配相关政策,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供数据支撑。如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等数据都需要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进行衍生计算。
A
Q
可支配收入是否只是指现金收入?
不是的,现金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居民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同样也是收入。这主要包括,一是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实物产品和服务,如农村居民自家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可能一部分出售,一部分用于家庭食用,那这部分自家食用的农产品要算作农村居民自己的实物收入。二是工作单位或政府、公益组织等直接发给居民的实物产品和服务,如政府给低保户过节发的米面粮油、单位提供的免费工作餐等,这些都属于居民获得的实物性质的福利。这些实物收入需要纳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统计范围。
A
Q
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涉及的常住人口是指户口本上的全部家庭成员吗?
不是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涉及的常住人口,是指 居住在一个住宅内,共同分享生活开支和收入的一群成员,这些成员必须是在调查期内至少在家中居住时间超过一半的人员。家中供养但在外求学的大中专学生、研究生,在子女家常住、帮忙带孙子孙女的老人,出门旅游、出差的成员也算常住人口。但家庭保姆、已出嫁的女儿、已分家的儿子儿媳等是不算家庭常住人口的。
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